動物是很多人生活之一部份,不論是剛到港大的治療犬Jasper,抑或店鋪內的貓店長, 動物固然為人類帶來益處。然而,對動物而言,這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?
筆者不是動物傳心師,不能透視動物(甚至塑膠造的龜)所思所想。畢竟子亦非魚,要知魚之樂不甚可能。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,我們何以有資格為動物作選擇呢?
孟子曰:「人之異於禽獸者,幾希」,我們以尊重他人謂之自然,謂之應然。動物同為生命,我們又有否尊重動物作為生命的尊嚴呢?固然,虐畜等大是大非之事人神共憤,然而在日常生活中,對動物的各種爭議亦非稀有之事。
早前有人批評一隻訓練中的導盲犬於訓練時與另一導盲犬玩耍,引來迴響。但是,導盲犬年紀尚小, 犬隻的本性,看到同類 會好奇,也是正常不過。既然如此,為何我們會對導盲犬有超越一般狗隻之要求呢?
很多人認為導盲犬的生存意義就是為人引路,僅此而已。如果打工一族抱生活枯燥,沒有意義,在導盲犬聽來可能只是個笑話:因為牠們出生至成年的整個階段唯一目的就是為人領航。我們還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工作,但導盲犬卻由年幼時就被選擇成為引路的專業人士,更沒有轉行的機會。假若要求導盲犬如機器一樣「專注」,而忽略牠們同為動物之存在,未免過於苛刻。
動物與人不是僱主和員工的關係。人對是非喜惡有反應,不少動物如海豚等更有相等於小童的智商。若果導盲犬知道自己並不喜愛引路,這份工作又會如人們所想的這樣崇高嗎?
其實人與動物的關係,可以以兩個概念理解,一個是「domesticate」,另一是「tame」。
兩字刻劃人類和動物的關係之深度有所不同:對動物園的老虎斑馬,我們會tame;對馬戲團的猴子獅子,同樣是tame;但對於家貓和狗,我們卻會domesticate。
Tame蘊含了地位高低之別,例如當人們觀賞馬戲團表演,或參觀動物園,動物如商品一般,以娛樂人們。但domesticate源自拉丁文domesticus,意思是belonging to the house,就如家人一般。我們視domesticate的對象為安撫心靈的摯友,也是一同外出遊樂的伙伴,與人類有著對等的地位。
所以,domesticate的著眼點,並非動物為人類帶來甚麼益處,而是兩者相互關懷的境況。相比之下,tame之涵意來得片面而功利。Tame只需數個月甚或數星期,但domesticate則是跨越幾個世代的共融與相處,累積而成的結果。
在這個「壓力山大」的年代,若公園內沒有和人們一同嬉戲的伴侶,或是店鋪內少了一個特別的店長,生活定必比灰白更灰白。動物能為人帶來歡樂,甚至可以幫助人類療養,但在考慮這一切後果之先,我們應回到馴養之本,知道我們該是domesticate而非tame。那麼,在過去近五千年世代作為我們好友的動物們,我們還有理由吝嗇這點尊重嗎?
TC,大四學生。
以有涯隨無涯,可以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報子Boldson 自己新聞自己做
Facebook: 報子Boldson
Instagram: Boldson.addoil
YouTube: 報子Bolds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