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泡菜撚」一詞,意指某些熱愛韓國文化的人,崇尚得腦袋也傻了,做出匪夷所思的異常行為,充滿貶意。筆者本身對這個詞有點抗拒,皆因筆者也懂韓語,會留意韓星和韓國潮流,也愛聽K-POP和看韓劇,因此覺得這個詞語未免太以偏蓋全。可是,最近卻出現了兩位住在韓國分別3年和3年半的香港人,行徑確實非常誇張,令人側目,令本身鍾情韓國的筆者,也不得不用「泡菜撚」來形容這兩位港女。
事緣,這兩位居韓港女,日前拍了一條題為《住韓國久了會犯的錯!》的短片,她們聲稱住韓國久了,許多香港常用的中文詞彙已忘卻淨盡了,於是她們進行一項測試︰向她們展示物件的圖片,叫她們說出相應的中文,她們更特意找來一名不懂韓語的香港學生作正宗廣東話示範。其中,這名女子將「餐廳」和「八達通」,說成韓語對應的漢字「食堂」和「交通卡」。短片推出後,惹來網民熱烈討論,紛紛指責她們「作狀兼扮嘢」。
#1 前一秒仲好流利講「餐廳」,下一秒又(扮)唔記得
其中一名女子聲稱自己住韓國久了,有時忘了中文詞彙,便會自創新的單詞,例如「震動bell」,她解釋那是餐廳裏當食物準備時,會震動着發出鈴聲地提示你前往櫃枱領取的物件(韓文是「진동벨」,由漢字「震動」和英文字「bell」兩個單字組成)。那一秒,她明明就流利地說出「餐廳」二字,但下一秒當她看到餐廳的圖片時,突然失憶發作,說成「食堂」(韓文是「식당」,來自漢字「食堂」)。那麼到底她是真的失憶,還是假扮忘記廣東話呢?確是相當可疑的迷思。
#2 八達通說成T-money
展示八達通的圖片後,她們竟說成是T-money,即韓國通用的付款卡。網民卻說,八達通上明明印有「八達通」三字,有什麼理由會想到T-money呢?而且,T-money與八達通的模樣大大不同,一般人看到八達通,斷不會指鹿為馬地說它是T-money,更不會思想跳躍地聯想到它的功能,然後才轉化成語言,說成是「交通卡」。否則,這應該不是語言的問題,而是腦部思考的問題了。
#3 韓文漢字咪又係錯
有人說,韓文不少詞語來自漢字,而且發音與廣東話相近,一時忘記,便說成相對的韓文漢字不足為奇。可是,片中女子將風扇說成韓文漢字「送風機」,另一個女子連忙糾正,指正確的韓文漢字是「煽風機」,但其實根據字典,正確的漢字該是「扇風機(선풍기)」。
#4 就算一時醒不起廣東話,應該係講番韓文本身
用廣東話直接地說回韓文的漢字,本身已夠奇怪,因為即使你身在韓國,你也不會這樣說話。要是你真的一時醒不起廣東話,腦海第一時間浮現的,應是韓文本身,而不是多一重複雜的語言工序,把它轉成漢字,然後讀出。
#5 話人係正宗香港人,自己只不過居韓三年
影片請來一名不懂韓語的香港學生,作正宗的廣東話示範。女子介紹他時,把他說成是正宗香港人,但明明自己也是土生土長,只係住咗韓國三年咁大把。如果住在外國一段時間,便等於不正宗,那麼長居香港的菲傭印傭姐姐,豈不全都是不正宗不地道的菲律賓人印尼人?
兩位當事人眼見影片被網民抨擊,馬上撰文道歉,指短片的用意是自嘲,可是卻無緣無故將話題牽連上普教中政策上,說為大班香港人一同擁護廣東話感到高興,希望若政府強推普教中的話,大家也同樣踴躍發聲云云。
事實上,看過影片的人,大抵都覺得兩名女子並非真的想貶低廣東話,以只識韓語不懂廣東話為榮,只是因為二人的演技太屎,很努力地裝扮忘記廣東話,卻又破綻百出,所以睇到人好尷尬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