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《100毛》上市的事情傳得沸沸揚揚,無論是招股書內容、發展史、員工收入多少、創辦人得益,也彷彿成為了大眾市民的談資:大媽們會討論借「孖展炒新股」值搏率是否夠高;年輕人就說林日曦從一名IVE仔白手興家到上市公司創辦人,真是神一般的「腦細」;資深傳媒人便會說媒體生態被打破了,香港市場原來不小。但今天,編輯卻很想為大家分享林日曦、阿Bu、陳強(《100毛》創辦人)背後,所遇到過的那種「創業難題」。
做一番事業,大抵是每個男人的夢。但當編輯看到網絡上有人說「三子賺到盡」、上市都係為了造殼賣盤,方便斂財的同時,卻在想:三位創辦人從毅然離開商台,到墊資創立價值一元的黑紙,到只賣十元的 100 毛,再到今年利潤達收入九千多萬的媒體巨擘,他們只是憑的是什麼?「時勢」嗎?
可能很多人認為是創意,但創意得不到良好的執行,便會成為笑話。所以創辦人背後的付出,是我們理應關注的,但主流媒體卻很少談及。也許是大家都愛仰望別人成功的光環,卻很少回顧別人的失敗與挫折。
因此,我們嘗試羅列15件小事,引導各位一起思考,林日曦等人在成功背後,經歷了哪些情境。
-
他們三人的第一個產品是《黑紙》,在2010年創辦。
-
《黑紙》的虧損,是嚴重的。
-
《黑紙》第十期,宣佈策略失敗,把免費改為收費。
-
同期,寫了一封「對讀者的信」,對全香港承認「自己不知天高地厚」。
-
三子分別擔任專欄作家,出書,大部分收入都用於公司營運。
-
2013年,《100毛》才正式創立。
-
租用Studio,每月支出六位數字。
-
除了富達樓業主的低價租金,《100毛》並無其他資助。
-
租用兩層工廠大廈,所費不菲。
-
同時營運出版社、雜誌、網上電視台、facebook專頁。
-
很多人想收購《黑紙》,三子一一拒絕。(官方原因是想捍衛自已表達觀點的自由
-
頒獎典禮和台慶投放了千萬,Shell的贊助費只有百萬。
-
《萬千呃like賀台慶》表現備受批評。
-
請趙海珠報新聞的費用,是三子用自己的專欄稿費支付。
-
媒體不好做,在公眾的關注下,連人也不好做。
以上這十五件小事,說難不難,說易絕對不易。說難吧,很多生意人也能處理得好,說易吧,傳媒卻又真的難做。在連《蘋果》也要賣盤的時代,《100毛》的存在不得不說是個創業奇跡。而在大眾網民眼裡,《100毛》也許與「年輕人」、「廢青」、「黃絲」拉上了等號。因為它意味著不妥協,搞對抗,幽默諷刺,言論自由,所以它不能賺錢,不能消費大眾。
但從一個媒體,一盤生意,一群年輕人「銳意上進」的人生歷程來看,《100毛》上市賺錢,真的錯了嗎?